張明右導演最新紀錄短片《同一條船上》,今年終於能在大螢幕與觀眾見面,這部作品特別之處,是張明右導演首次以動畫形式來製作的紀錄短片,從2020年接觸到題目開始,這慢燉四年的創作,經歷了不少挑戰,組織了超過40人的團隊,才得以完成這部作品。透過本篇專訪,帶領觀眾更深入地了解這部作品與創作歷程。
如果您已閱讀過本篇,請點此導至下篇繼續閱讀。
▍《同一條船上》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?
張明右:基本上就是一個司法冤案,現階段大家也都會把我歸納成是在拍司法冤案的那一個類別,這個標籤對我來說沒有好也沒有不好,但對自己的期待是任何題材經過我,都能找到想講的觀點,想說的故事,而《船上》的主角有兩位,分別叫做進龍跟家宇。
▍你與兩位主角的認識契機?
張明右:會認識是透過平冤(註1)的執行長士翔的引介。在快拍完《從那天起 我們開始哭泣》的時候(註2),平冤剛好在找尋導演合作新的冤案拍攝企劃,那時候有兩則冤案案件的企劃,這兩則都是發生在屏東的故事,在士翔跟我分享完他們的故事後,我簡單地幫他們分類成「山與海」,我滿快就選擇了「海」,也就是東港運毒案;另一則故事則是發生在一位排灣族男子身上的冤案。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原因是,我之前已經有拍過關於原住民的題目,但對於海洋文化、漁民就相對陌生,我比較喜歡挑戰陌生的題材。
確定要接下這題目後,在與受訪者見面前,我其實就先去小琉球住過幾天。我這個人的習慣是這樣的,只要確定了要拍什麼題目,我會把跟主角有關的背景資料都做足,然後想盡辦法去接近他的過去,所以我去了小琉球跟東港,只是沒想到開拍後去的次數這麼多,小琉球甚至成為我的另一個安心所在。
第一次跟兩位主角見面是在高雄,在平冤其中一個無辜者開庭後的餐敘。現場我看到家宇跟進龍一起走進來,士翔帶我去給他們兩個認識一下後,我就和他們稍微做個自我介紹,也順道聊了一下我前陣子去小琉球的觀察,他們兩位就只是簡單地點點頭,都不太說話,我想說是有沒有這麼安靜、這麼木訥,結果熟識了以後才知道,當初果然就只是演的。
▍你在進龍、家宇這對父子上觀察到什麼?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?
張明右:其實是很標準、很傳統的華人父子互動,兩個人相敬如賓,各自做好自己身份所賦予的工作和責任。父親就該承擔一家之主,兒子就是相依相伴。兩者的最大公因數就是這個家庭,一旦這個家庭受傷了,被破壞了,我們就是要把它修復好,哪怕把自己賠進去也在所不惜。
▍為何會談「父子」?這樣的切入是在拍攝前就設定好,還是在拍攝中所調整的?
張明右:紀錄片創作者會拍的東西,終究是和自己的生命有關。家宇和我年紀雖然有差,但算是同一個世代的,華人男性在不同年齡層遭遇的課題雖有不同,但又有著軌跡相同的特性,父子關係一直都是很需要討論的課題,包含我自己也是,是滿纏人的事情。
因此在拍攝前,我花了滿長時間在觀察他們的相處,也會試著從中看自己的一些樣子,我把自己放進去那個位置中,試想如果是我,我會怎麼做。結果很多時候發現,家宇在做的選擇,其實就是我這個世代的男性會做的退讓和犧牲,進龍想的事情和我的父執輩思考路徑一樣,那時我就覺得或許這是這部片的主軸,可以來試試。
▍近幾年的作品,多圍繞在司法議題上,在這樣的主題上創作有什麼體悟嗎?如何體現在這部作品中?
張明右:我的工作經驗裡有滿大一部分是和很多不同主題的NGO組織合作,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裡,常常會發現一件事情,就是他們大聲疾呼的事情,往往較不容易讓一般民眾得到共鳴,這裡面的成因很多也很複雜,我簡單說幾項。一來是倡議的內容太專業,二來是想要訴說的事情離民眾太遠,這個太遠包含了議題與其在民眾心裡的距離。有些議題,雖然大家都會覺得很有道理,但又會認為「那又跟我沒關係,所以我不會想要更進一步去了解」。所以我希望我做的片子是能夠讓一般觀眾看得懂、看得進去,是好閱讀好消化的,然後能有共感的,那個共感可以有幾種,比如說情緒上的,又或是換位思考,能代入的等等,最後自己再去查找這個案件的細節是怎麼一回事。所以我會以大眾願意觀看為前提,再試著把我要講的東西,慢慢地植入在這些敘事和結構之中。這一點不只是用在創作上,包含與這些組織合作的商案上,我都是把這個做為最初的出發點。
▍在拍過這些冤案的故事後,你對冤案的想法是什麼?有什麼堅信的?或有什麼被扭轉的?
張明右:我與法律的接觸並不陌生,我的工作和交友圈有滿多法律工作者,但我曾覺得,冤案就是個案問題,這跟我沒太直接的關係,卻在了解得越深之後發現,這種事情不是你不去找它,它就不會找上你,有的時候會因為一些人情義理、一些糾紛而讓這些事情找上了你。冤案其實很像灰塵,你拍掉的就只是表面的灰,只要它曾附著在你身上,它都會進到衣服的纖維裡,它就會一直存在,很難扯乾淨的。
▍這部作品的片名發想是什麼?當初有其他片名在考慮嗎?
張明右:起初就想到這部作品要取為《同一條船上》,直覺認為這起案件與船有關係,海洋文化也融入在這個家庭中,他們的父子關係之於這起案件也真的是在同一條船上,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取這個片名;但剛好這起案件還有另一名主角,我把他做成另一部作品,也就順勢取為《同一條船下》,上和下既有系列的意義,同時若將司法看作為一舟,我確實在這扁扁一舟的上和下分別談了不同的核心。
請點此繼續閱讀下篇。
(註1)平冤,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簡稱,2012年成立,以冤案救援為核心任務。
(註2)《從那天起 我們開始哭泣》,張明右導演2020年紀錄片作品,講述蘇炳坤冤案故事。